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0:55    次浏览
睡得好是生命健康的标志。失眠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,患者可出现入睡困难、睡眠浅、做噩梦、易醒、早醒、醒来疲乏等症状,生命质量大打折扣。为摆脱失眠之苦,他们反复就诊于医院各科室或长年依赖镇静催眠药物,但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。睡眠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节律,失眠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。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培养睡眠习惯、注重睡眠卫生,发挥以下身心内在的正能量,很多失眠症状是可以改善甚至消除的。消除对失眠的恐惧感“昨天半夜两点才睡着,今晚都12点了怎么还不困?”失眠者往往有一种体验,即越恐惧失眠反而越失眠。人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。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,忙碌后到了夜晚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。“怕失眠,想入睡”的想法会让脑细胞兴奋,进入越怕失眠越难入睡的怪圈。如果平时谈失眠色变,睡前如临大敌,其焦虑情绪会带来身体紧张,加重入睡困难。我们都知道,只要遇到烦心的事情,晚上就容易失眠,这种状况通常会随着事情的解决而好转。但如果过分地关注这种偶然性的失眠,失眠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演化成焦虑性失眠。焦虑性失眠的人,很多是因为害怕失眠而睡不着。如果实在睡不着就别较劲,先找点事情干。放松了对失眠的警惕,焦虑感就会逐渐消失,使困了就睡成为顺其自然的事。因此,对付失眠,首先要从心理上相信自己能够消除恐惧感,即使晚上没有睡好觉,白天也不要把失眠这件事情放在心上,该干什么就干什么。入睡困难时要远离床榻睡不着时最好到卧室外活动,可以到客厅看电视,到书房看书,或到室外散步。总之,离床越远越好。直到感觉困倦不堪、睡意十足时,再回到床上。这样做是在强化“床”与“睡眠”之间明确的条件反射,让身体和潜意识牢牢记住“床就是用来睡眠的”这一概念。相反,在床上看书、看电视、听广播、聊天、上网等活动,都是对这种条件反射的破坏,会造成或加重失眠。睡前在床上看电视、上网等举动,不仅会降低正常的睡眠效率,还会使失眠者产生沮丧感。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,实在不划算。睡前主动放松身心在极端疲劳时人往往渴望快速入睡,但此时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,即使睡着了也会做梦不断。一觉醒来,不仅没有享受到睡眠带来的放松,身心反而更加疲劳。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建议睡前花些时间散散步,或者用温水泡泡脚,或者全身放松地静坐片刻。这些活动可以理解为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,也可以视作一种自我催眠。如果睡眠因此成为一个有计划的程序,人作为程序的编制和调控者,就不再是失眠的奴隶,而是睡眠的主人。